行情回顾
上周中信医药指数上涨2.77%,跑赢沪深300指数0.55个百分点,在中信30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16位;
基金持仓:环比Q1持平,处于历史低位
2023 年中报,基金重仓持股中,所有基金医药持仓占比、剔除医药基金后基金医药持仓占比相比于 2023Q1 环比略微提升,分别为 11.3%和 7.1%,剔除医药基金后基金医药持仓占比处于 2011 年以来的低位水平。
2023Q2 所有基金医药持仓占比为 11.3%,自 2011 年以来均值为 13.2%,最低值为 2012Q1 的 8.2%;剔除医药基金后,基金医药持仓占比为 7.1%,自 2011 年以来均值为 10.5%,最低值为 2022Q3 的 5.7%。
医药生物指数溢价率仍处于历史低位
截至 2023 年 9 月 1 日,全部 A 股估值为 13.10 倍,SW 医药生物估值为 26.24倍,相对 A 股溢价率为 100%,自 2020 年 8 月溢价率 325%高点以来,持续调整。从估值角度看,无论是医药行业整体的 PE 绝对值,还是相对大盘的溢价率均处于十年来的低位水平。
分子行业看,部分医药子行业当前 PE/TTM 估值水平处于近三年来的最低位置附近,如医疗服务(32 倍)、原料药(28 倍)、生物制品(23 倍)、医药商业(17 倍)。
医药行业中报回顾
医药板块半年报业绩综述
目前 SW 医药共有 474 家企业披露 2023 年半年报情况。有 198 家企业 2023 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负增长,276 家企业归母净利润同比正增长,其中增速>100%、 50%<增速≤100%、0%<增速≤50%的公司分别为 48 家、46 家和 182 家。
2023 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增速>100%的医药公司中,化学制药类公司最多,为 16 家,其次为医疗器械(12 家)、中药II(8 家),生物制品和医疗服务均为 5 家、医药商业 2 家。
2023 年上半年医药生物营收实现高增长的板块为化学制剂、医疗设备等领域, 其中营收增速前三的公司为迈威生物、艾迪药业、上海谊众。
2023Q1 医药行业实现收入 6358 亿元,同比增长 2.4%,实现归母净利润 541 亿元,同比下降 27.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488 亿元,同比下降 32.54%。
2023Q2 医药行业实现收入 6304 亿元,同比增长 5.9%,实现归母净利润 533 亿元,同比下降 13.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462 亿元,同比下降 12.3%。
医药行业整体业绩开始回暖,随着医院诊疗量与门店推广活动恢复,2023Q1 呈现恢复性增长。按照细分子行业看,2023Q1 疫情相关的体外诊断、诊断服务、部分医疗耗材和相关制药企业出现明显下滑,短期业绩承压;而此前受到疫情影响常规业务开展的医院、药店、医疗设备、部分手术相关和消费类产品恢复明显,2023Q2 延续增长态势。
中药板块:政策利好好,有望维持高景气
中药 2023Q2 实现收入 928 亿,同比增加 13.74%,实现归母净利 109 亿,同比30.8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 98 亿元,同比 36.69%。由于 2022Q2 新冠疫情防控要求,院内常规诊疗活动与零售药店中“四类药”销售均受到影响,收入表现低基数,2023Q2疫后复苏叠加呼吸感冒品类放量,中药企业回归常态化经营,营收与利润均有较好的增长;
企业加大核心产品的推广销售,并管控费用,利润快速增长。部分企业 2022 年同期有较大额的资产减值与信用减值等影响净利润,2023Q2 减值金额下降;
化学制剂:部分麻药、创新药表现好
化学制剂 2023Q2 实现收入 1048 亿,同比增加 6.82%,实现归母净利 85 亿,同比增长 6.3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 68 亿,同比减少 3.62%。由于 2022Q2 收入基数较低,2023Q2 收入同比增速高于 2023Q1。
原料药:布洛芬及部分抗生素品种表现好
原料药 2023Q2 实现收入 272 亿,同比减少 4.50%,实现归母净利 31 亿,同比下降 28.3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 29 亿,同比减少 22.36%;
2023Q2 和 2022Q2 由于人民币贬值,出口型原料药企业均有汇兑收益。毛利率方面,本季度同比或环比口径均有下降,海外竞争加剧。本期部分抗生素品种出现量价齐升,东亚药业、川宁生物表现相对好;新冠肺炎促进了布洛芬等解热镇痛原料药需求,亨迪药业、新华制药利润表现好;
医疗研发外包:新药研发遇冷,短期业绩增速放缓
医疗研发外包子行业 2023 年上半年实现收入 470.93 亿元,同比增加 4.57%;实现归母净利润 113.94 亿元,同比下滑 6.8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99.17 亿元,同比增长 0.15%。单二季度实现收入 242.05 亿元,同比下滑 0.91%;实现归母净利润64.69 亿元,同比下滑 20.4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55.93 亿元,同比增长 5.56%;
2023 年上半年医疗研发外包企业增长疲软,主要系:(1)生物医药投融资遇冷,下游工业端客户的需求增长乏力;(2)部分企业 2022 年承接较多商业化大订单,导致 2022 年上半年的基数较大,进而出现结构性调整;(3)部分细分赛道出现价格调整,进一步影响行业利润率。
医疗设备:政策东风利好设备落地,边际持续向好
医疗设备 2023H1 实现收入 577.02 亿,同比增加 19.58%,实现归母净利 130.07亿,同比 24.6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 121.4 亿,同比 27.18%;
2023Q1 主要受益于国内 ICU 建设,监护仪、呼吸机、血液净化设备等设备供不应求,但由于大部分是政府主导的批量采购,整体价格相对正常入院有所调整,对利润端贡献不如收入。2023Q2,海外设备采购逐步复苏,2022 年贴息贷款的设备订单持续落地,MR、内镜等设备季度招标、采购恢复,对单季度的利润改善明显。
医疗耗材:择期手术恢复带动高值耗材类公司表现
医疗耗材 2023Q2 实现收入 191 亿元,同比下降 5.20%,实现归母净利润 27 亿元,同比下降 15.7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24 亿元,同比下降 20.10%。环比来看,医疗耗材 Q2 收入环比下降 2.68%,净利润环比提升 3.10%,整体保持稳定。
从细分品类看,部分高值耗材如电生理、血管介入、内镜诊疗耗材等企业由于 Q2手术量恢复、2022 年同期基数较低,Q2 整体收入利润增速靠前;骨科耗材因集采降价原因,整体表现较弱;低值耗材企业由于多家公司涉及海外出口业务,由于上半年处于海外去库存阶段,影响交付,因此 Q2 整体表现出较大下滑。
体外诊断:基数问题逐步消化,复苏兑现节奏持续拉长
体外诊断 2023H1 实现收入 230.88 亿,同比增加-72.97%,实现归母净利 52.14亿,同比-86.5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 39.79 亿,同比-89.62%。2023Q1 主要受同期外销抗疫产品高基数影响,利润端影响更为明显,院内疫情诊疗项目,包括心肌、炎症、凝血等后新冠衍生检测,需求较为旺盛;
二季度因 2022年同期国内局部诊疗活动停滞,属于区间低基数,环比一季度改善较为明显,但疫后诊疗行为的变化,需要较长时间修复,叠加医保控费等因素控制开单量,季度同比增长数据并不亮眼;
医院:医疗需求逐步恢复
医院板块 2023Q2 实现收入 142 亿,同比增加 35.24%,实现归母净利 14 亿,同比 150.8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 16 亿,同比 147.60%。环比来看,医院板块营收环比增加 7.2%,归母净利润环比增加 26.11%,扣非归母净利润环比增加 59.60%。
具体到细分板块来看,得益于疫后治疗需求恢复性增长,2023Q2 医院板块营收端同比增速较快,其中眼科、体检、综合医疗等板块收入均有大幅提升;同时防疫物资的减少、固定成本的摊薄、亏损门店的转正也让医院板块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快于营收增速,表现比较亮眼的主要在眼科、综合医疗、口腔等板块;
线下药店:经营业绩增长稳定,门店扩张速度加快
线下药店 2023Q2 实现收入 268 亿,同比增加 15.87%,实现归母净利 15 亿,同比 17.0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 14 亿,同比 18.32%。环比来看 Q2 营收环比增加 0.55%,归母净利环比增加-5.52%,扣非归母净利环比增加-6.21%。
2023Q2 随着社会面逐步恢复稳定,防疫物资的购买需求在减弱,但是正在的购药需求在落地,随着门诊统筹政策的逐步落地,处方药的增速在增加。同时随着社会秩序的稳定,药店行业的集中度正在加速,上市公司的新建+并购+加盟步伐在加快。
疫苗:常规苗逐步恢复,Q2 整体业绩环比有所改善
疫苗 2023Q2 实现收入 216 亿,同比下滑 8.13%,环比增长 8.77%;实现归母净利 33 亿,同比下滑 33.2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 31 亿,同比下滑 35.47%。行业整体业绩同比增速下滑,主要由于 2022 年同期仍有部分新冠疫苗(万泰生物还有新冠检测)基数,以及 2023Q2 有新冠疫苗退货影响,利润端增速下滑较多,主要由于新冠计提减值,产品结构发生变化导致毛利率下降等因素影响;
常规苗逐步恢复增长,品种恢复情况有所分化,其中九价 HPV、带疱疫苗、13 价肺炎结合等疫苗实现快速增长。
免责声明:禧弘私募基金微信推送文章仅供参考,不能作为投资研究决策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