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药周报】禧弘基金12月6日

禧弘基金  2022-12-06

医药行业行情表现回顾

本周医药生物指数上涨1.18%,跑输沪深300指数1.34个百分点,行业涨跌幅排名第23。2022年初以来至今,医药行业下跌18.23%,跑赢沪深300指数3.42个百分点,行业涨跌幅排名第19。

image.png


医药行业板块估值情况

 本周医药行业估值水平(PE-TTM)为26倍,相对全部A股溢价率为88.9% (-1.4pp),相对剔除银行后全部A股溢价率为40.4% (-1.4pp),相对沪深300溢价率为142.5% (-1.3pp)。

image.png


医药子板块表现

医药子行业来看,本周10个子行业板块上涨,线下药店为涨幅最大子行业,涨幅为11.1%,其次是医院、其他生物制品和医药流通,涨幅分别为5.9%、4.5%和4.5%。年初至今表现最好的子行业是线下药店,上涨幅度为18.9%。

image.png


新冠疫情进展情况

 截至2022年12月1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约6.39亿例,全球死亡病例663.47万例,死亡率1.04%。2021年11月底,Omicron变异株的传播导致海外病例数迅速抬升,到2022年1月底达到新增确诊高峰,2、3、4月欧美疫情逐渐缓和。近期Omicron在欧洲有第三波抬头趋势,主要流行株逐渐改变为Omicron的变异株BA.5\BA.4。本周确诊新增增速最高的5个国家为韩国、意大利、法国、芬兰、新加坡。

image.png

截至12月1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38748例(其中重症病例98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83983例,累计死亡病例5233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27964例,无现有疑似病例。

image.png


各地陆续优化防控政策

  • 为方便民众日常出行,多地交通运营不再要求查验核酸检测结果

  • 自12月5日首班车起,北京公交、地铁运营企业不得拒绝无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的乘客乘车。同时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不得拒绝无48小时核酸阴性结果的患者进入。

  • 天津轨道交通自12月2日起取消72小时核酸证明查验。

  • 深圳12月3日也宣布,乘坐公交、地铁、出租车、网约车等市内交通工具,扫场所码、查验健康码绿码,不再查验核酸检测证明。

  • 成都居民出入小区、院落只需出示健康码。

  • 广州自12月1日起,到药店购买感冒、发热等药品不再查验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

  • 上海从12月5日起,乘坐轨道交通、地面公交、轮渡等市内公共交通工具,全市公园、景区等室外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 连日来,中国多地相继对核酸检测政策作出调整。

  • 北京、广州、沈阳、福州、呼和浩特、郑州、太原等地宣布,长期居家的老人、每日网课学生、居家办公人员、婴幼儿等无社会面活动人员,若无外出需求,可不参加核酸筛查。

  • 各地探索阳性居家隔离。

  •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北京某小区一名患有哮喘的2岁儿童核酸检测为阳性,父母准备带孩子前往方舱集中隔离时,被邻居们挽留。最终经同单元邻居签字,街道同意其居家隔离。不少网友被邻里温情感动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近期多地对阳性人员居家隔离的探索。

  • 重庆市卫健委表示,对一些特殊患者,比如有严重基础性疾病、老年人、孕产妇或还在哺乳期妇女,家里具备条件的,可以居家进行隔离。成都、广州、深圳等地也提出,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密切接触者可实施居家隔离。





抗原检测

  • 12月1日,在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屹表示,分类实施核酸检测,鼓励家庭自备抗原试剂盒。

  • 截至目前,国家药监局已批准35个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产品。其中,包括广州万孚生物、南京诺唯赞、北京热景生物、北京万泰生物等企业生产的24款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北京金沃夫、杭州奥泰生物、艾康生物等企业生产的8款抗原检测试剂盒(乳胶法)以及深圳华大因源、北京华科泰、深圳易瑞生物生产的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荧光免疫层析法)。

  • 抗原检测市场:按照欧美的经验,今年一季度高峰期,能达到人均6-10次,按国内人口来算,80-140亿人次,目前出厂价1.5-2元,市场规模120-280亿,净利率20%,24-56亿净利润;国内35家以上的企业,假设龙头企业10%份额,5亿左右利润,给10倍PE,50亿市值;


新冠疫苗

  • 11月2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部署进一步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

  • 截至2022年11月28日,国内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0.28%,加强免疫接种率为57.54%,其中序贯接种4,723万剂。

  • 12月4日晚间,神州细胞公告,近日,北京神州细胞生物技术集团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控股子公司神州细胞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州细胞工程”)收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函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第二十条有关规定,公司自主研发的重组新冠病毒2价(Alpha/Beta变异株)S三聚体蛋白疫苗(项目代号:SCTV01C)经国家有关部门论证被纳入紧急使用。

  • 该产品包含Alpha/Beta变异株S三聚体蛋白抗原,并采用比传统铝佐剂更能显著增强Th1细胞的水包油新型佐剂。III期临床数据显示,以针对BA.1和BA.5的中和抗体水平为主要终点,SCTV01C均达到了对比辉瑞mRNA疫苗的预设非劣终点指标。

  • 12月5日,三叶草公告,旗下领先的新冠疫苗SCB-2019(CpG1018/铝佐剂)经国家有关部门评估后被纳入紧急使用。

  • 11月30日,三叶草生物和国际疫苗研究所共同宣布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发表了全球II/III期临床试验SPECTRA的更多数据, 相较于安慰剂受试者,接种SCB-2019新冠疫苗能降低新冠病毒在家庭成员中的传播风险。该研究数据表明相较于未接种疫苗的受感染家庭成员的家庭,接种过SCB-2019受感染的家庭成员,其家庭接触者感染新冠的可能性降低了84%。

  • 在既往接种两剂灭活疫苗的受试者中,接种SCB-2019作为异源第三剂加强针的数据与8月份公布的结果相符合,即当SCB-2019作为同源的第三剂加强针,或是对先前有新冠感染史的人群进行接种,均对占主导的奥密克戎 BA.5变异株亚型产生了强劲的免疫应答。


新冠药物

  • 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后,可能会导致阶段性疫情的爆发,对居家自主用药的需求增加,同时,政府、企业、民众的储备需求也会增加。

  • 小分子特效药和中和抗体:辉瑞、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等药物,属于处方药,而且有使用限制,个人储备的可能性较小;

  • 中药感冒类用药:储备的可能性较大,包括感冒类、止咳类、退烧药等;如莲花清瘟、感冒灵、布洛芬等;


疫情放开后的海外经验——疫苗接种

新冠疫苗/药物与海外疫情进展和放开直接相关,新冠疫苗大规模接种和新冠药充足储备已成为全面放开的必要条件。疫情初期新冠疫苗接种是预防新冠感染的重要手段,随着新冠毒株变异预防效力不断跳水,但仍是降低重症患者死亡风险的重要事前干预。新冠药物是新冠事后干预的主要措施,避免了轻中度患者对医疗资源的挤兑,也是平抑感染者恐慌情绪的重要手段。

image.png


疫情放开后的海外经验——药物使用

小分子使用量稳定:新冠药使用量与新冠感染率和重症率直接相关。小分子新冠药的分发起始于2022年初,早期由于Paxlovid产能受限,molnupiravir使用量暂时居前,2Q22随Paxlovid供应量提升,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22年7月15日,全美Paxlovid供应点超过41,000个,5月至今增加超7,000个;Paxlovid每周使用量增至38.9万疗程,口服新冠药中占有率爬升至91.0%。另外,由于BA.4/BA.5引发的全球新一波疫情,6月底至7月中旬,Palxovid在国际市场的使用量增长约116%。

image.png

image.png



疫情放开后的海外经验——医疗复苏


  • 药店:疫情短期影响同店增速,放松后需求释放,强劲反弹,平稳后长期同店增速提升;

  • 疫情防控放松使消费者需求释放,带来强劲反弹。2-3Q21药店强劲反弹,同店增速达到历史高点,主要受益于:1)冬季严重疫情后,春季陆续开始疫苗接种和防疫放开,积压需求延迟释放;2)去年同期疫情造成的低基数;3)药店承接新冠检测和疫苗接种带来的增量。4Q21-1Q22,Omicron疫情下美国新增感染数剧增但死亡率维持低位,疫苗接种完成后已几乎完全“躺平”,公众逐渐认为新冠肺炎的严重性与流感近似,因此出行意愿显著恢复,同时自我诊疗需求增加,带动药店同店增速再创新高。

  • 疫情放开常态化后,药店整体增速水平仍高于疫情前。2Q22起美国新冠感染人数恢复平稳,进入“放开”后的稳态状态。2-3Q22在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的背景下,药店的同店增长仍维持高于疫情前的水平,表现亮眼,但处方量同店增速相较疫情前有所降低。结合医疗机构门诊就医人次迟迟未有较好恢复的情况,推测是因为疫情后公众前往医院就诊、开处方的整体意愿降低,转为大量自我诊断/诊疗(非处方药、抗原、医疗器械、保健品等)需求,此趋势对药房为长期的重要利好。


  • 医院:疫情期间下滑明显,疫后短暂反弹又回落,稳态仍未恢复增长且绝对值水平低于疫情前;

  • 美国:疫情前1-4Q19美国同院住院人数同比始终保持正增长,1Q20起受疫情影响出现明显下滑;疫情放松及稳定后,除2Q21受去年低基数的影响,后续季度均没有明显反弹;至3Q22,多数指标仍处于负增长状态,且住院量与手术量的绝对值也未回到疫情前水平。推测一方面是因为部分人口(尤其带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直接导致医疗需求总量减少,另一方面因为疫情后公众就医意愿受到影响,相比前往医院更倾向于通过药店等方式完成自我诊疗。

  • 香港:疫情前香港住院量、门诊量等指标大多保持正增长,疫情爆发后2020年持续大幅下滑,2021年受益于低基数同比增速有所反弹,1Q22起由于Omicron疫情爆发诊疗量再次大幅度受损。至3Q22香港已几乎完全放开,但各指标仍处于负增长状态,且绝对值也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市场观点——底部阶段,下阶段起点

  • 医药板块在集采政策的缓和以及财政贴息政策的影响下,估值将有较好的修复;

  • 历史上最低的估值水平和机构配置比例,给医药板块下一阶段的上涨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 稳定持续的医疗支出增长给行业稳定的增长带来动力;创新带来结构性机会;

  • 政策鼓励国产化替代的进程将持续推进,国产化率较低的医疗设备、器械、仪器、装备、药品和耗材等都将有较大的发展机会;

  • 优化防疫政策和国内实际的医疗需求对医疗基础设施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产业链方将持续受益;

  • 同时,面临即将到来的秋冬季呼吸道感染高发季的挑战,新变异毒株的特性可能影响疫情发展态势,需持续跟踪和警惕;

  • 目前处于政策混沌期,放开的方向不会改变,但是过程可能会有曲折,看好新基建、国产替代和复苏受益方向;




免责声明:禧弘私募基金微信推送文章仅供参考,不能作为投资研究决策的依据。

image.png


























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