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行情表现回顾
本周(2022年12月5-12月9日)申万医药生物板块指数上涨1.4%,跑输沪深300指数1.9%,医药板块在申万行业分类中排名第17;年初至今申万医药生物板块指数下跌17.1%,较沪深300指数跑赢2.0%,在申万行业分类中排名21位。
医药行业板块估值情况
医药行业估值情况:截至2022年12月9日,申万医药板块整体估值为24.5,较上周相比上升0.3,较2022年初下降10.6,在当前申万一级分类中排第17。
医药子板块表现
医药子板块(申万)表现:化学原料药+3.3%、中药II+3.1%、医疗服务II +2.0%、化学制剂+1.5%、医药生物II+1.4%、医药商业II +0.2%、生物制品II+0.0%、医疗器械II-0.2%。
新十条优化防疫政策出台
2022年12月7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对核酸检测、阳性感染者等防控工作进行了进一步优化。
1)进一步优化核酸检测: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根据防疫工作需要,可开展抗原检测。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
2)优化调整隔离方式。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密切接触者采取5天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
3)保障群众基本购药需求。各地药店要正常运营,不得随意关停。不得限制群众线上线下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治感冒等非处方药物。
4)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各地要坚持应接尽接原则,聚焦提高60-79岁人群接种率、加快提升8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率,作出专项安排。
5)保障社会正常运转和基本医疗服务。将医务人员等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和社会正常运转人员纳入“白名单”管理。且2022年12月7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做好当前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相应调整医疗机构诊疗流程,优化检测要求和医疗机构诊疗区域布局,最大限度提高医疗资源可用程度,最大程度保障就医秩序安全有序。包括:①门诊区域要划分出核酸阳性诊疗区和核酸阴性诊疗区,分别接诊相应患者。②对于急诊就诊患者不得以没有48小时核酸结果为由影响救治。③医疗机构要对入院患者进行核酸检测,入院后根据需要进行抗原或者核酸检测。医疗机构要安排相对独立的区域收治核酸阳性患者,医护人员相对固定。④对于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等医务人员可以先进行抗原检测,根据医务人员健康状况和检测结果等,安排进入相应诊疗区域工作或者居家健康监测。
新冠感染居家治疗指南
2022年1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强调要按照进一步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有关要求,有效做好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相关工作,发布《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常用药参考表》,同时也明确了病毒感染者转诊治疗的标准条件。
在《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提到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常用药参考表》中,包含6款中药产品,其中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胶囊、宣肺败毒颗粒、清肺排毒颗粒四款产品为此前抗击疫情时综合临床经验选取出的“三药四方”包含品种。
新冠分级诊疗方案
2022年12月7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以医联体为载体做好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工作方案》,提出按照“健康监测、分类管理、上下联动、有效救治”的原则,科学统筹区域医疗资源,以网格化布局医联体为载体,完善三级综合医院之间的转诊机制,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连续性。此外,方案明确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各地要按照服务人口的15-20%配齐配足中药和抗原检测试剂盒;加快推进ICU病房、缓冲病房、可转换ICU床位建设等。
ICU病房建设目标
12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保障有关情况。其中提到ICU床位建设目标:三级医院综合ICU要达到床位总数4%的比例,再按照床位总数4%的比例改造可转换ICU床位(即8%总床位比例);方舱医院升级改造成亚定点医院,按照其床位10%的比例来改造监护床位;二级医院重症监护科和重症监护病房按照标准进行改造,作为三级医院重症资源的重要补充。这些扩容和改造工作要求各地都要在12月底之前完成。
点评:此次设定的目标,加上之前的定点医院10%建设目标,我们计算得到国内ICU床位需要新增18.54万张,其中可转换ICU12.92万张(国内现有13.81万张)。单张床位核心设备出厂价口径10万元/床,若可转换ICU按综合ICU配置,以上对应185亿市场规模,假设可转换ICU按照综合ICU的1/2标准配置,对应市场规模121亿。
涉及上市公司公司:迈瑞医疗(涉及产品包括呼吸机、监护仪、输注泵、AED、便携彩超等,单床出厂价计算的设备金额超10万元,公司市占率超过50%)、南微医学(一次性支气管镜)、联影医疗(移动DR、车载CT等)、鱼跃医疗(呼吸机等)、怡和嘉业(呼吸机等)、开立医疗(便携式彩超等)、理邦仪器(心电图机、监护仪、血氧仪、便携超声等)、万东医疗(DR、CT等)、宝莱特(监护仪、心电图机、除颤仪等)、健帆生物(CRRT等)。
截至2021年底,国内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分别有3,275和10,848家,床位数分别为323万张和274万张,全国共有ICU病床67153张,比上年增加了3624张。发布会上,焦雅辉说,目前,全国的ICU床位总数已达13.81万张,已接近10张/10万人的水平。不到一年,我国的ICU病床数就较上年增加了7.1万张,增长了一倍还多。目前,在全国13.81万张ICU病床中,有10.65万张在三级医疗机构。2021年,全国三级医院病床数为323.0629万张,如按4%配备的话,ICU病床数就要达到12.92万张,也就是在现有基础上需净增加2.27万张,相当于去年全国ICU病床总数的1/3多(33.8%),而且要在短短20天内完成,真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如再加上另外4%的可转换ICU床位,则任务更重。此外,还需巨额投资,首先就得要配备呼吸机、监护仪、监护床、微量泵、输液泵和吊塔等大量高端医疗设备,一台呼吸机就要40~50万元。
市场观点——底部阶段,下阶段起点
医药板块在集采政策的缓和以及财政贴息政策的影响下,估值将有较好的修复;
历史上最低的估值水平和机构配置比例,给医药板块下一阶段的上涨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稳定持续的医疗支出增长给行业稳定的增长带来动力;创新带来结构性机会;
政策鼓励国产化替代的进程将持续推进,国产化率较低的医疗设备、器械、仪器、装备、药品和耗材等都将有较大的发展机会;
优化防疫政策和国内实际的医疗需求对医疗基础设施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产业链方将持续受益;
同时,面临即将到来的秋冬季呼吸道感染高发季的挑战,新变异毒株的特性可能影响疫情发展态势,需持续跟踪和警惕;
防疫政策逐渐清晰,放开的力度和节奏超预期,对医疗的冲击在所难免,感冒类中西药、退烧药、抗原、口罩等成为刚需,短期部分产品供不应求带来价格不合理增长,后续会恢复正常;医疗挤兑对医疗基础设施的需求提升,医疗新基建、设备、器械等需求增加;
免责声明:禧弘私募基金微信推送文章仅供参考,不能作为投资研究决策的依据。